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类,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据《安溪县志》记载,铁观音茶树由当地茶农魏荫在清朝雍正年间发现并培育,距今已有近300年栽培历史。中央电视台《地理标志产品档案》2023年节目指出,安溪铁观音于2004年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划定为安溪县所辖的12个乡镇,总面积达2675平方公里。
从植物学特征而言,铁观音茶树品种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叶片椭圆,叶肉较厚,色泽深绿,具备良好的生长适应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茶树品种志》中明确,铁观音茶种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Tieguanyin,列入国家级茶树良种目录。
在加工工艺方面,铁观音采用半发酵技术,主要工序包括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和干燥等环节,整体周期约为8至12小时。其中,摇青过程对香气形成具有关键作用,通过适度摩擦促使叶片边缘发生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典型外观。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039-2020《安溪铁观音综合标准》对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安溪县农业农村局2025年1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为60万亩,茶叶总产量为6.2万吨,其中铁观音产量约为4.96万吨,占总量近八成。全县与茶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达76%,茶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为362亿元,连续多年在重点产茶县中保持前列。
在品质划分上,国家标准GB/T 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将铁观音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两类,并依据感官评审结果划分为不同品级。福建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组织的质量抽检结果显示,安溪产区铁观音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9.3%,铅含量平均值为1.8mg/kg,低于国家规定的5.0mg/kg限值。
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安溪县生态文明建设年度报告(2024)》显示,全县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面积达45万亩,建成生态茶园示范基地28个,总面积超10万亩。同时实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行动,2024年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已达78.6%,较2019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市场流通方面,铁观音在乌龙茶消费中占有较高份额。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显示,在乌龙茶品类中,铁观音的市场占有率为41.7%;天猫、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两大电商渠道铁观音类产品销售额合计为28.6亿元,占乌龙茶线上总销售额的45.2%。
文化保护方面,2008年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含铁观音传统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截至2025年,安溪县拥有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7名,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34人。(详见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人民政府及安溪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近年来发布的公开信息)区域内建有中国茶都·安溪铁观音文化园、魏荫铁观音文化馆等多处专题展示设施。
国际市场方面,铁观音出口至东南亚、欧盟、北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厦门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出口铁观音及相关产品共计8200吨,货值达2.1亿美元,主要目的地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和日本。
铁观音作为传统名茶,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体验与旅游融合的产业体系。在坚持传统技艺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多样化需求。相关部门、科研单位与从业者共同维护其品质特征与文化内涵,推动产业稳步前行。